
品種原產地概況01
1.1 崇明地區形成歷史
滾滾長江水夾帶上游泥沙流到長江和東海的交匯處,長江淡水和東海咸海水在長江口相遇,泥沙在這里匯聚沉積,日積月累,歷經千萬年變遷形成了祖國第三大島—崇明島。據《崇明縣志》記載,大約在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位于長江口的兩個沙洲——西沙、東沙露出水面,成為了崇明島的雛形。后在北宋時期,東沙的西北部陸續漲出了姚劉沙、三沙。在元朝時期,又漲出營前沙、馬馱沙、毛京沙等。明清時期,陸續形成的沙洲包含馬鞍沙、平洋沙、長沙、永定沙等。這些大小沙洲逐漸連成一體,最后在長江口形成了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公元696年(唐朝),開始有人在崇明島上居住,先民主要來自于江蘇常熟、句容一帶,民間有“常熟崇明、崇明常熟”和“崇明人來自句容”的說法。他們在崇明島一開始主要以打漁為生,后來隨著定居下來的人口逐漸增多,開啟了農耕生活,畜禽養殖業逐漸興盛,先進優良的耕作和畜禽養殖技術將崇明島帶入農耕文明時代。
崇明島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形成過程中,崇明區域陸地不斷變遷。明末清初,崇明島地理位置才逐漸固定下來,但因長江江水沖擊,東海海水潮漲潮落,崇明島陸地經歷了南邊坍塌北邊漲大。新中國成立后,崇明人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對崇明沿江堤岸不斷加固,在長江和陸地之間修建了若干丁字壩,在江邊種植固沙植物,安置固沙建筑材料,崇明島南邊坍塌的問題被解決。
崇明縣地理坐標北緯37°27′00″~31°51′15″,東經121°09′30″~121°54′00″,系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崇明縣域東至佘山島,瀕臨浩瀚東海;南以長江南支水道主航道為界,與上海市寶山區、浦東新區及江蘇省太倉市、常熟市隔江相望;北以長江北支水道北沿陸地線(1983年陸地線)為界,與江蘇省的啟東市、海門市相鄰。全島東西長90km,南北寬13~18km,形狀狹長如臥蠶,島域面積1200km2。但崇明島東部和北部灘涂仍然不斷淤漲,因此崇明島陸域面積不斷增大,據上海崇明官網最新數據顯示,崇明、長興、橫沙三島陸域總面積達1413km2。
1.2 崇明地區地理氣象資源條件
崇明區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m為參照)在3.21~4.20m。島上河道縱橫,溝渠密布,農田、魚塘錯落其間,屬于典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沙洲水鄉。崇明島在地質構造劃分上屬上海北部地塊,主要為晚更新世以來海陸交替相,以海相為主的疏松堆積物,尤以軟黏土為主、砂為輔交互組成。崇明三島土壤肥沃,動植物資源豐富,農作物有稻、玉米、麥、油菜、棉花等,畜禽有牛、羊、豬、雞、鴨等,水產品有魚、蟹、蝦等。樹木品種很多,除楊、柳、榆、水杉等樹外,還有柑橘、桃、李、梨等花果樹。野生的藥用植物有百余種,野生動物中鳥類有284種,總量達200萬~300萬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35種。此外,崇明島還有大片灘涂、濕地。
崇明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全年四季分明,春、夏多東南風,秋、冬多西北風,夏、秋常有臺風過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1985—2004年,年平均氣溫15.7℃,年平均日照時數1982.4h,年平均無霜期226.7d,年平均降水量1168.0mm。
崇明區域因豐富的降水、溫和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造就品種繁多的野草資源,在崇明長江沿江灘涂和大堤內外雜草繁茂,田間地邊及河邊溝邊也生長著諸如馬齒筧、蒼耳、蒲公英、益母草、車前草、佩蘭、墨旱蓮、瓜蔞、老虎腳爪草、土牛膝、龍葵草、金銀花、青蒿、水竹葉、鴨舌草、狗尾草、苦荬菜等,幾乎沒有有毒有害的植物,其中很多野草還具有藥用價值。大量的野草資源為崇明人民飼養白山羊提供了物質保證。
品種形成概述02
2.1 崇明白山羊品種形成概況
崇明島先民遷移到島上定居后,陸續將長江三角洲附近區域的相關畜禽帶到島上養殖,通過一代代崇明人的努力,目前主要養殖的家畜家禽品種有豬、牛、羊、雞、鴨、鵝、鴿、馬、犬等。
據文獻資料記載,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在崇明縣知縣范性編修的《崇明州志》中最早記載了白山羊養殖事項。后來在歷代歷次修訂地方志書的時候均對白山羊的養殖有所記載,1990年編修的《崇明縣志(1949—1988)》對崇明白山羊做了詳細的說明:“崇明白山羊屬長江三角洲地方羊種之一,是在崇明島特定水土條件下孕育而成的特有地方良種,是崇明傳統特產之一。”長江三角洲白山羊(崇明白山羊)也是國家重點保護和利用的畜禽保護品種,崇明縣于1978年被國務院定為長江三角洲白山羊生產基地。
崇明白山羊屬于長江三角洲白山羊地方羊種,在上海崇明地區一直沿用歷史名稱崇明白山羊。
崇明農村居民自古就有養殖白山羊的習慣,在農耕機械化尚未普及的時代,崇明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殖白山羊,一般都是一到數只不等,當時幾乎沒有規模化的養羊,農民將羊養殖在自己的簡易羊棚里,抽空割野草喂羊,輔以日常生活中的農作物副產品如花生藤、紅薯藤、大豆秸稈、蔬菜葉子等,也有少量種植羊用飼草料的。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崇明島由于四面環水,交通閉塞,對白山羊的選育只能是局限于區域內封閉式自繁自養的方式,一般附近鄉村有專門養殖公羊的農戶幫養羊戶配種,選種選育經驗都是口口相授、代代相傳。因自然地理條件(長江大海交匯處、咸水淡水交匯處)優越,飼草資源豐富,土壤偏鹽成分,孕育的羊只風味獨特,深受市民喜愛,逐漸成為了崇明地區的特色優秀地方品種。
2.2 崇明白山羊品種簡況
崇明白山羊屬于肉、毛兼用型,其體形中等偏小,體軀緊湊,全身被毛潔白,羊毛是制毛筆的優質原料,羊肉肉質細嫩、味美不膻、營養豐富,是上海地區知名的畜產品,也是本地居民冬令御寒進補的佳品。
產業基礎現狀03
3.1 崇明白山羊保種群體現狀
崇明白山羊雖然具有獨特的風味品質,但也存在個體中等偏小、生長速度慢、產肉性能一般的問題,并且受到周邊市場影響,陸續有從外阜引進其他山羊進行雜交改良的情況。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崇明白山羊養殖規模波動起伏,純種羊群體逐漸萎縮。為有效保護種質資源,崇明區從1988年開始對白山羊種源進行保護,但受到方方面面的條件制約,2008年以前,崇明白山羊保種工作未能有新的突破,原種崇明白山羊面臨滅絕的困境。在崇明區政府和區農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下,2009年開始由崇明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承擔保種技術支撐工作。同時,在上海市財政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在崇明區三星鎮育德村新建成崇明白山羊保種場,占地面積40多畝,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和信息化管理。2016年又專門成立了上海崇明園都畜牧養殖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崇明白山羊保種。經過努力,崇明白山羊保種場核心種羊群存欄由最初的不足100頭發展到近1000頭。
3.2 產業前期的艱辛探索
近十年來,崇明區在完成崇明白山羊保種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推進白山羊產業發展,傳播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經驗,盡管道路艱辛,但也先后培育產生了古宗、小姚、萬禾等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銷售主體。與此同時,崇明區對接市、區行業管理部門,經過努力,建立了2個臨時屠宰點,注冊了部分商標,通過開拓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礎的銷售市場。其中的上海古宗白山羊專業合作社集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歷時5年,攜手附近12家養殖場(戶),成立了崇明東部白山羊產業聯盟,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2022年,崇明區農業農村委牽頭區畜牧條線技術部門、區行業協會、崇明白山羊養殖場(戶)和銷售企業代表,反復研討產業各環節實際需求,對接區委、區政府,研究產業政策的制定,務求政策與產業發展匹配,與鄉村振興融合,與農民增收一體,謀劃產業發展路徑,全面推進產業體系建設。為此,推進成立了崇明白山羊發展集團公司,由崇明區畜牧技術部門牽頭,重組了崇明白山羊協會,并積極爭取上海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畜牧標準化項目,獲批2個5000頭規模的養殖基地項目,目前處于開工建設狀態。同時,崇明區率先試點“羊村”建設,將農村部分富余勞動力調動起來,由區級部門統一協調,村集體組織發展部分農戶家庭養羊,村組織對接區白山羊集團公司,為養殖農戶提供能繁母羔羊和配種公羊,由農戶代養,集團公司回購斷奶合格羔羊,屆時集中育肥后統一上市。
3.3 崇明白山羊生產概況
截至2022年底,崇明區共有養羊農戶1萬余戶,其中常年存欄200頭以上規模的養殖場(戶)47戶,大多以散養為主。全區白山羊存欄量9.83萬頭,年出欄量9.5萬頭,約占上海當地地產白山羊年出欄量的70%以上。
產業短板分析04
近10年來,崇明白山羊產業受周邊市場沖擊、養殖人員結構調整而嚴重萎縮,養殖戶由5萬多戶下降到目前的1萬余戶,存欄量從近20萬頭下降到目前的10 萬頭左右,離產業化發展和市場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在種源保護、品種培育、科研、屠宰、營銷、羊文化宣傳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
4.1 種質資源保護受到多方制約
一是純種羊群體偏小。受場地面積和設計規模限制,崇明白山羊保種場常年最大存欄量僅1000頭左右,核心母羊群僅維持在350頭左右,純種種源群體小;二是保種存有意外風險。目前崇明白山羊無備份保種場,保種方式為傳統的活體保種,一旦遇到意外(如重大動物疫病),將面臨滅種風險;三是疫病防控形勢嚴峻。雖然保種場防疫措施嚴格,但崇明區也存在著羊只調運情況,特別是逢年過節,外地羊只調運頻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傳播重大疫病的風險,對保種場構成安全威脅;四是純種供種能力不足。保種羊場每年能向社會提供種羊僅200頭左右,與產業發展趨勢極不匹配。
4.2 種質資源開發利用面臨諸多困難
一是繁育中心尚未建成。純種崇明白山羊雖然品質存在優勢,但也存在個體小、生長速度慢、經濟效益差等不足,因此必須做好雜交選育。目前崇明白山羊繁育中心尚未建成,產業缺乏種羊基礎;二是科研創新力量不足。長期以來科研投入較少,無穩定的科研合作關系,產業創新力量不足。
4.3 產業底子薄、水平低
一是規模化程度低。目前存欄200頭以上規模養羊戶僅47戶(存欄約3.5萬頭),約占總存欄的36%;二是生產設施簡陋。目前規模養殖場(戶)中,僅6戶經過標準化改造,其余養殖戶以簡易大棚為主,養殖環境差,設施簡陋,抗疫能力弱;三是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低。崇明區養羊利用的農作物秸稈主要為豆秸和玉米秸稈,對本地蘆筍、稻草等秸稈利用不多;四是現代化技術應用較少。大部分羊場(戶)仍沿用傳統養殖方式,現代化的生產技術應用率低,生產成本較高,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整體生產水平較低。
4.4 市場營銷疲軟乏力
一是無正規屠宰場制約了產業發展。標準化、規范化的屠宰場是產業鏈的必要中間環節,是合格羊肉產品能夠進入到大型連鎖超市、賣場、網商等的前提條件。崇明區雖有2個臨時屠宰點,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本地羊肉產品的品牌化銷售,但已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目前正在籌建2個正規屠宰場,但尚未正式開建;二是銷售龍頭企業力量薄弱。崇明區前期各養殖主體規模較小,市場銷售乏力,時有相互壓價現象,產品在進入商超等渠道時被渠道商重重打壓,2022年新成立的崇明白山羊發展集團公司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仍比較薄弱,要形成強大龍頭還需假以時日;三是缺乏文化底蘊助力產業鏈延伸。目前白山羊主要以肉用為主,作為本地的傳統特產,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仍待挖掘,以助力產業鏈向縱深延伸。
產業發展對策05
前期,崇明區各相關部門和養殖主體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離崇明白山羊產業建立統一飼養標準、管理模式、產品品牌及銷售渠道的目標仍有較大距離,筆者認為,發展產業的對策應主要從以下8方面著手。
5.1 扶強產業集團
崇明白山羊產業多年來做不大做不強,主要是由于沒有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2022年,崇明區職能部門多次召集區內養羊場負責人,推進成立了崇明白山羊產業集團公司,搭建起了產業發展的中間平臺。但產業集團成立時間較短,需統籌社會各方力量,在制度完善、人員配置、產品研發、品牌打造、銷售運作等方面給與政策扶持激勵,為產業興旺扶強帶頭人。
5.2 依托行業協會
出于產業發展需求,要依托現有的崇明白山羊協會,緊緊依靠協會會員,集思廣益,起草發布一批崇明白山羊團體標準,為后期產業發展打下基礎。主要標準應包含崇明白山羊種羊和肉羊生產技術規程,以期達到產業體系內養殖場(戶)統一飼喂標準和管理模式,為實現產品統一品質提供參考依據。同時,發揮行業協會第三方作用,在白山羊全產業鏈打造方面出謀劃策,監督成員單位按照標準搞好生產。
5.3 建設產業基地
一是落實產業基地用地。要實現產業發展,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會商落實產業基地用地政策,制定產業布局規劃,協助有條件、有實力的養殖主體辦理用地申請審批手續;二是借助財政項目支持。借助上海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政策,鼓勵具有土地資源、技術資源和有責任心、事業心的養殖主體及所在鄉鎮申報項目,通過市、區、鎮三級財政資金扶持,建設若干個崇明白山羊規模養殖基地,為構筑產業高地夯實基礎。
5.4 抓實保種擴繁
一是提高保種供種能力。要積極推進已經開工建設的白山羊繁育中心早日建成投產,一方面提高純種崇明白山羊的數量群體規模,實現保種的“備份”,另一方面提高繁育中心供種能力,加快種羊選育的速度;二是推進保種多元化。與相關科研院所等機構對接,進一步探索實施凍精、胚胎保種,逐步實現保種多元化;三是強化疫病防控。進一步強化保種場內部防疫,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總方針,外堵內防,嚴密防范外來疫病影響;四是拓展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待繁育中心建成投產,開展白山羊雜交選育,培育符合企業生產要求又滿足消費者對白山羊品質風味需求的配套系,為擴繁場和肉羊場提供父母代種羊;五是加強科研合作交流。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深層次合作,借助其技術、人才等優勢,提高白山羊育種工作質量和效率。
5.5 繼續建設羊村
產業發展須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掛鉤。配合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崇明區已選定首批7個鄉鎮,每個鄉鎮遴選3~4個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和適當便利條件的村,建設崇明白山羊產業示點村(簡稱“羊村”,共24個),每個村確定落實20戶左右的養羊戶,養羊戶繁殖母羊和與配公羊統一由區白山羊集團公司提供,母羊欄也由集團公司統一設計制作發放,母羊所生羔羊斷奶后由集團公司統一回購、育肥、屠宰加工、包裝上市,做到全過程可控制可追溯,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在前期羊村試點的基礎上,宜再商定推動其他有條件的鄉鎮發展羊村,做大產業基數。
5.6 升級屠宰加工
崇明區積極謀劃,已計劃在崇明東部和西部養羊相對集中的鄉鎮各布點建設一個白山羊定點屠宰場,目前已完成項目申報審批,正在辦理相關手續。待正規屠宰場建成后,優質崇明白山羊肉制品可以正常進入上海大型商超和國內電商平臺,將有效解決產業發展的“最后1公里”問題。
5.7 發掘產業文化
“羊”在古代象征著吉祥,是美好的象征。發展白山羊產業必須與其歷史關聯,崇明白山羊是上海地理標志農產品,具有悠久的養殖歷史,通過研發系列以崇明白山羊為主題的文創產品、量身定制農旅或文旅相結合的崇明白山羊文化節活動、挖掘民間有關崇明白山羊的故事等措施,突出崇明白山羊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助力產業鏈延伸,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5.8 穩定扶持政策
發展崇明白山羊產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全程包含了養殖基地建設、人員隊伍組建、飼養物資準備、繁殖母羊培育、與配公羊選擇、斷奶羔羊保育、肉羊集中育肥、屠宰加工管理、產品調制包裝、市場營銷推廣等方面。崇明區政府制定了部分白山羊產業扶持政策,包括青貯草料供應、斷奶羔羊收購、屠宰加工和肉羊扶持等,后續需持續穩定產業扶持政策,通過政策引領,助力白山羊產業蓬勃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展望06
計劃通過5~10年持續不懈地努力,充分發揮崇明白山羊種質資源優勢,保障種質資源安全,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拓展市場營銷,將崇明白山羊種業“芯片”打造成崇明生態島上靚麗的“名片”,最終形成以集團公司、保種羊場、繁育中心、擴繁基地、商品肉羊場、特色羊村、屠宰加工場、羊文化產業園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目標年上市崇明商品肉羊15萬~20萬頭,產業產值達到5億~6億元,促進崇明白山羊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