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致力于雞肌內脂肪(IMF)沉積的遺傳基礎研究,在雞肌內脂肪沉積分子調控機理解析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明確了脂肪酸從頭合成在IMF沉積中的貢獻,鑒定了調控IMF沉積的關鍵基因,為優質雞肉的生產奠定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先后發表在《動物科學與生物技術雜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生物學 (Biology-basel)》和《高級研究雜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
據團隊資深首席文杰研究員和團隊首席趙桂蘋研究員介紹,由于長期對肉雞生長選育,導致雞肉品質下降。IMF是影響肉品風味、嫩度、系水力等品質的關鍵指標,提升IMF含量是改善肉品質的有效措施,但雞IMF發生和形成的調控機理尚不清晰。針對上述問題,團隊基于自主構建的京星黃雞IMF選擇資源群體,利用基因組重測序、單細胞測序、同位素示蹤等技術共同解析IMF沉積的遺傳基礎。
生化機理解析揭示了雞的肌肉組織存在脂肪酸從頭合成和胞外攝取兩種作用方式調控IMF沉積,從生化代謝角度發現雞肉主要通過增加長鏈脂肪酸、抑制超長鏈脂肪酸來提高甘油三酯(TG)含量;遺傳基礎分析鑒定出 FASN 、 SLC16A7 是脂肪酸從頭合成的關鍵調控基因,在 FASN 上游發現了一個對脂肪酸組成有影響的關因果突變(rs315349829),該突變與雞胸肌組織中C14:0和C16:0含量相關,并構建了以 FASN 、 SLC16A7 為核心的多基因調控網絡,可通過調控雞肉中脂肪酸從頭合成參與TG/IMF合成;進一步的同位素示蹤研究證實,不同于傳統的肌肉組織中不存在脂肪酸從頭合成或很少這一觀點,從頭脂肪生成( DNL )被認為是IMF沉積的重要因素,脂肪酸從頭合成主要在肌細胞發生。 FASN 利用肌細胞中可用的脂肪酸作為底物,貢獻雞肉組織中約40%的總脂肪酸。
團隊成員崔煥先博士、博士生王永麗等為系列成果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重大科研項目和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項目等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