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中國的畜牧業大省,特別是禽類的產能在中國屬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產業鏈條也是中國最為完備的,產業化程度也是最高的。產業化程度高,就意味著產業分工會很細,在養殖端就是一個特殊的圈層存在,那就是“料商”,顧名思義,就是在養殖戶和屠宰端中間的一個“夾層”,承擔著養殖環節的操作,資金的墊付(一般以養殖周期),技術指導三個核心職能,料商的存在,極大的增加了禽類產業鏈的供應彈性,讓行業更加專業去發展,在后疫情時代,一切都在悄然的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是什么??未來又是什么樣子的一種定位和上下游的合作關系呢??這都值得去做一下詳細的探討。
料商這個概念,是先從鴨線開始的,98年前后在魯中地區就開始了,這個時候料商的話語權還是比較的大的,一般稱呼為“雞頭”“鴨頭”,養殖戶也比較的聽話。雞線的發展是慢一些,基本都是屠宰廠的自有資金,也就是大合同的形式存在。發展到2010年的時候,料商這個形態就屬于穩定的發展了,有了大、中、小之分化,大的料商已經是公司化的發展了,其核心的功能更多的體現在了“資金”層面上,本身地位也在發生著變化,那就是上游,需要去向屠宰廠爭取更好的合同,下游要去團結優秀的養殖主體。
在這1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作為產業的發展中各個主體的博弈,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有了大小合同,社會養殖等等的多元化的毛料供應體系,料商的主要是在屠宰廠、養殖主體、飼料廠之間變換博弈,也是進入到了成熟階段,利潤率也在逐步的下降,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疫情之后,行業又遇到了歷史性的時刻,那就是全年,全產業鏈的虧損,所以料商的發展也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路口上。
在“后疫情”時代,全產業鏈虧損的背景之下,每個產業主體的需求,就不難得出未來的發展脈絡
屠宰廠,是這輪行業周期無疑承壓最大的,資金流動性,是屠宰廠普遍性的痛點,這也是料商與屠宰廠的矛盾點所在(結算不及時以及賬期時間拉長,這是目前普遍的現象),同時對于鴨線的保底合同,行業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屠宰廠一個方面需要料商承擔更多的資金彈性,也需要在未來風險上的共同承擔機制的產生,這就是需要行業的智慧,如何形成更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合作機制
飼料廠,這是作為料商的一個核心成本所在,他們對于料商來講,是一個核心的客戶群體,對于未來產業的不斷去產能,可能在存在著不飽和產能的的現場,這樣也會進入到一個階段的虧損期,跟料商之間的合作關系,也直接決定了他們效益,決定了他們的產能飽和度,也是一個大的震蕩期
料商自身呢??有一些小的在這輪的行情震蕩下,退出了這個行當,目前只剩下大型的,公司化的還在穩定的發展,但是需要達到大型的規模,是需要自養+放養的模式來支撐發展格局,自養的投入還是非常的龐大的,一個標準8棟的籠養肉鴨養殖小區,就要投入2000萬以上,但是養殖效率最高的,中型的也是在左右觀望和迷茫階段,繼續往前走,是需要資金和管理的加持的,還需要看屠宰廠的穩定性。
目前來看,需要的新時代的料商,是不是應該是有產融的概念??是不是需要行業之間的抱團??是不是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設施提供商的存在??這都是值得去討論的,時代在變化,是不是能夠跟得上步伐,是不是能夠更好的融入這個行業的發展,肯定是留給有準備而且不斷探索的人的,我相信未來這個行業會有更多的金融、數字技術的嵌入,來推動整個生態的升級和變革,只有這樣才能夠有高質量的發展以及解決目前存在的各類矛盾,畢竟這個行業是生產最便宜的動物蛋白的,無論經濟如何,都是需要存在的,人總是要吃的!無非就是什么樣子的路徑和模式讓產業跟好發展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