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開產期有幾個原則:商品蛋鴨或蛋用種鴨飼養到90-100日齡后,鴨群發育日趨整齊,體重達到1.3-1.5公斤,羽毛長齊并富有光澤,叫聲宏亮,舉動活潑。有以上這種表現的母鴨占多數時,即可將飼料中精料逐步增加,粗料減少,及時補充動物性飼料,日糧中粗蛋白水平可提高到16%-18%使開產后約經2周就達到產蛋高峰.
飼喂全價飼料滿足產蛋需要
圈養蛋鴨要飼喂全價飼料,營養才能達到蛋鴨的飼養標準。在配合飼料時,要保證飼料品種多樣化和相對的穩定,并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和產蛋水平,配制不同營養水平的全價飼料,以滿足產蛋的營養需要。在夏季由于天氣氣溫高,鴨的采食量減少,鴨群食入的蛋白質水平也隨之下降,為滿足蛋鴨的營養需要,必須增加日糧中的蛋白含量,提高蛋白能量比,蛋白水平可提高1%-2%,即達18%左右。同時可將日糧中維生素添加劑用量增加原來的30%-50%,借以補充夏季圈養蛋鴨對維生素需要量的不足。在冬季要適當提高日糧中的能量水平,每公斤飼料含12.0-12.5兆焦熱能,并增加氨基酸和維生素的補充,以保證產蛋的營養需要。
加強飼養管理
圈內飼養管理。當母鴨產蛋率達30%-50%時,每天喂4次;產蛋率在50%以上時,日喂5次。夜間最后一次喂量稍多,以不剩料為宜。在圈舍附近還要備有足夠的沙粒供鴨群自由采食。在飼養過程中,將蛋鴨群養得過肥或過瘦都不利于產蛋。鴨群吃食后,春秋兩季每天可下池洗浴2-3次,每次下水時間為15-30分鐘;夏季每天下水活動次數不限,但要防止中暑。上岸時應晾干羽毛后再趕入圈舍休息。大雨、冬季風雨天不能外出活動時,每天應在圈舍內吆喝鴨6-8次,每次2-3分鐘,讓鴨群得到適當的運動。產蛋鴨對環境變化很敏感,受驚后易發生擁擠、飛撲、狂叫等不安現象,導致產蛋減少或產軟殼蛋。如遇驚群時,飼養人員應立即吆喚鴨群,使其盡快鎮靜下來。
冬季管理。鴨舍內的適宜溫度為10-20℃。0℃以下時,鴨的產蛋量會大幅度下降,當溫度升到28℃以上時,鴨群采食量減少,如果不搞好防暑降溫工作,鴨就要停產換羽。冬季為減少鴨舍熱量的散發,防止寒冷北風的侵襲,可將北面窗戶用磚和泥封上。在寒冷地區,冬季鴨舍內要有供熱設備,用以提高舍溫;飼喂時要給溫水、溫食,并適當提高蛋鴨日糧中的能量水平,增加鮮料和青綠飼料,以保證產蛋的營養需要。另外,還要減少鴨群在運動場停留的時間。
合理光照。為了防止驚擾和鼠害,讓蛋鴨在夜間能更好的休息和產蛋,必須配備照明設備。每間鴨舍要備有6盞40-60瓦電燈供應夜間照明,但光照強度應大體相同,過亮、過暗都會使鴨群噪動,要求每平方米3-3.5瓦的照度。每天早晚開燈,使光照和日照銜接,每天保持在14-16小時。補充光照時間不能忽長忽短或照照停停,否則,將導致不良后果。在寒冷的冬季,實行人工補充光照后,只要能同時加強營養,注意保暖,鴨同樣能獲得可觀的產蛋率。人工強制換羽。
產蛋鴨自然換羽的全程需3-4個月。為了縮短換羽休產時間,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產蛋率和種蛋品質,必須對母鴨進行人工強制換羽。
強制換羽的方法。當母鴨產蛋率下降到20-30%時,部分母鴨的主翼羽已開始脫落,為此即可施行強制換羽。第1天鴨群由放牧改為圈養,原是圈養改為舍飼,停止下水洗浴,夜間停止照明;第2天精料減半開停喂動物性飼料;第3天繼續減料并停喂谷物飼料,以促使停產換羽,第4天停止飲水;第5天清晨或黃昏用手快速拔去未脫落的主翼羽和尾羽,如果容易拔出而羽根已干枯,不出血即可一根一根拔去,一次拔完,否則應隔2-3天再拔。
換羽期間的飼養管理。強制換羽前,首先對鴨群進行個體營養和健康調查,及時淘汰病弱、瘦小的鴨,以免在人工強制換羽時造成過多死亡和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其次在人工強制換羽前1-2周,對未進行各種防疫注射的鴨群補注鴨瘟、禽霍亂等疫苗,并進行驅蟲、除虱,以適應人工強制換羽所造成的應繳,并保持下一個產蛋年鴨群的健康。換羽期間除最初5-10天部分或全部限制鴨群飲水和食物外,以后就應該恢復正常的飼料和飲水供給,尤其是富含蛋氨酸、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動物性蛋白飼料,如魚粉、羽毛粉等。另外還應在日糧中增加一些維生素、常用的微量元素,特別是適當補充含鈣較多的礦物質。但日糧中鈣含量應比產蛋期低70%-80%,日糧中含鈣約0.8%左右即可。換羽期間公母分開飼養,分別加強飼養管理和防病工作。